|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生物医药 » 正文

阿司匹林防癌吗?保护DNA 防肿瘤細胞突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3-10-15  浏览次数:770
核心提示:目前医学界对于阿司匹林防癌的共识是,在进一步推广之前,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明确回答:应当在什么年龄服用,服用年限是多久,剂
目前医学界对于阿司匹林防癌的共识是,在进一步推广之前,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明确回答:应当在什么年龄服用,服用年限是多久,剂量如何控制?

  自1897年问世以来,阿司匹林的传奇就从未完结。

  若以50mg药片计算,全球每年消耗阿司匹林将超过1000亿片,无怪乎它在1950年就以“销量最高的药物”入选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西方电影和小说中,酒后一片阿司匹林简直成为了硬汉的一种标志。

  这种消炎镇痛的白色药片,脱胎自古埃及人的药方柳树皮粉末,换骨于拜耳公司年轻的化学家霍夫曼(FelixHoffman)。将柳树皮中的活性成分探明之后,霍夫曼也注意到了柳?、水杨酸、水杨酸钠的镇痛效果,但它们味道苦涩,对胃的伤害也很大。因此,他给水杨酸加了一个乙?基团降低酸性,让它不会“烧心”,这就是乙?水杨酸。为了方便商业推广,拜耳选用了“乙?”的首字母 A和绣线菊(这种植物含有天然的水杨酸)的前几个字母spir,加上后缀in,便生成了Aspirin这个路人皆知的名字。

  一个世纪之后,英国人杰弗里斯(DiarmuidJeffreys)把它的历史写成了一本《阿司匹林传奇》的书。直到今天,人们对它的兴趣仍丝毫没有减弱,仅每年发表的相关科学文献数量就达2.5万篇。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阿司匹林就不只是拿来对付头疼脑热的居家药品了,它的使用范围已经逐步扩大到了预防心肌梗死、中风、静脉血栓,甚至一部分癌症和阿尔兹海默症(老年性痴呆)。

  阿司匹林能够阻止血小板黏结形成阻塞,因此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有此类家族病史的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尤其有效。近十年来,又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阿司匹林还能预防多种癌症,而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论,让科学界终于对此有了机理层面的一种解释。

  DNA的保护伞

  “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是非常廉价的常用药,它们能够通过降低非正常细胞中的基因突变频率来预防癌症。”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综合癌症中心的成员梅利博士(CarloMaley)说。他领导的这项研究,已于今年6月13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上。

  梅利致力于研究肿瘤在人体中的演化过程。他跟踪了13名巴洛氏食道症患者,时间从6~19年不等。巴洛氏食道症(Barrestt’sesophagus)是食道细胞病变的一种症状,有很低的概率演变为食道癌,因此也被称为“癌前状态”。在这种“交叉观察”的实验设计中,一些患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数年,然后停药;另外一些之前不吃阿司匹林的患者则从零开始服用。

  梅利采集了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活体组织样本,而后进行了突变率分析。他发现,实施阿司匹林疗法的患者,出现新突变的速率,比对照组患者要慢10倍。 “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耗费了超过10年的时间,对患者体内的癌前组织进行全基因组突变率测量,也是第一项有关阿司匹林对突变率影响的评估。”梅利这样评价自己的研究。

  在以往的探索中,科学家已经明确了这一事实:癌细胞累积突变的速率比正常细胞快。同一个肿瘤中,不同的细胞组织会产生各种突变,其中的关键突变最终使得肿瘤细胞增长失控。并且,产生关键突变的细胞一直处于变化中,这正是癌细胞具有耐药性的根源。这些现象给了梅利很大的启发。

  为了进一步解释他的实验结果,梅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阿司匹林能够降低突变率,正是因为它能减轻炎症。近些年来,炎症作为免疫系统的应答反应,已被视为癌症的重要特征。梅利认为,减缓炎症能够使癌前组织更少产生损害DNA的氧化剂,并且能够抑制刺激细胞生长的信号。

  当然,梅利也强调,这只是一项非常小型的研究,目前并没有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得到重复验证。他计划继续研究巴洛氏食道症和食管癌,并将实验扩展到肺癌。对梅利来说,与消灭肿瘤细胞相比,阻止或减缓细胞增殖及突变也许是更为优越的手段。

  “肿瘤细胞具有强大的变异能力,它们会在药物治疗中不断进化。现有的癌症药物疗法在很多情况下,反而会促进其他更难以治疗的癌症形成。”

  “抗癌”剂量无法确定

  事实上,阿司匹林防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2011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份涉及八项临床试验的统计分析,就是一项典型的研究。牛津大学的罗斯维尔(PeterRothwell)教授发现,在四年中每日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相比服用安慰剂,患癌死亡的概率低了44%。其中,最为显着的是消化道癌症,包括直肠癌、食道癌、胰腺癌等。

  罗斯维尔之所以对他的结论深信不疑,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三项跟踪时间长达20年的临床试验,而这几项试验也和最终统计结果保持一致。罗斯维尔认为,“如此大量的数据令人无法忽视。至少,在结合其他早期筛查的手段下,阿司匹林对预防直肠癌是高度有效的。”

  罗斯维尔的观点并非孤例。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哈里斯博士(RandallHarris)也相信非甾体抗炎药的防癌作用,在他发表于2003年的研究中,有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5年以上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会显着降低。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也有科学家认为,推广全民服用阿司匹林预防癌症还为时过早。美国癌症协会的药物流行学主任雅各布斯(EricJacobs)的态度非常谨慎,“可能的副作用也必须得到重视,即使是每日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也会显着提高消化道出血的概率,尽管这不如癌症那么引人注意。”

  目前医学界对于阿司匹林防癌的共识是,在进一步推广之前,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明确回答:应当在什么年龄服用,服用年限是多久,剂量如何控制。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合理剂量的确定。罗斯维尔建议每日服用较低剂量(81mg),哈里斯则表示,每次服用高剂量(325mg),每周服用至少两次,同样能达到很好的预防效果。2009年哈佛大学的陈志辉(AndrewChan)发表在《美国医学会志》(JAMA)上的研究则显示,对于预防直肠癌,阿司匹林服用剂量越高,癌症发病率降低就越明显。在他的研究中,每日服用剂量甚至达到了300mg。

  通常,临床试验才是提供合理剂量信息的最佳途径。然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乌马尔(AsadUmar)抱怨说,有关阿司匹林防癌的大型研究越来越难以操作,其一是以死亡率为落点的研究耗时太长,其二则是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已有服用阿司匹林的习惯。如此一来,想要找到足够多不吃阿司匹林的人来做空白对照,就成了一个难题。

  结合了基因检测技术,陈志辉今年6月刚刚发表在同一刊物上的论文又有了新发现:阿司匹林对直肠癌的预防效果,取决于BRAF基因的变异。口服阿司匹林对于BRAF突变阴性的人,能够把患直肠癌的风险降低27%;而那些拥有BRAF突变的人群,吃不吃阿司匹林似乎没有太大区别。

  BRAF基因能够编码一种丝氨酸特异性激?,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过程。多种恶性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直肠癌、肺癌、胰腺癌等,均存在不同比例的BRAF突变。和好莱坞女星茱莉利用BRCA基因检测预知乳腺癌的患病概率类似,这种突变检测作为预测某些癌症的重要参考,也正在变得常规化。

  目前看来,无论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是预防癌症,每天一片阿司匹林都并非人人适合;比如,不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以及有胃肠道出血或中风性出血的患者,就不应该服用。尤其对于癌症预防,目前并没有任何医学组织发布相关的建议和指南。在灵药和癌症的纠葛进一步明确之前,遵从医嘱才是最为明智的做法。

 
  来源: 人民文摘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3419.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镇痛 阿司匹林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