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书钧,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肿瘤病因学家,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孙燕,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临床肿瘤学家,我国肿瘤内科治疗专业奠基人
肿瘤的防治,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牵动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三位国内顶级的肿瘤临床和研究领域大师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癌症防控的高峰对话。
生命时报:关于肿瘤,普通百姓有哪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医生应如何更好地跟患者沟通?
孙燕:防癌治癌虽然我们已经研究和宣传了很多年,但是,不只普通大众,包括很多医务工作者,对肿瘤也仍然了解不够。很多人,包括一些非专科医生,听到癌症就认为是绝症,治疗上非常消极被动。还有一些人,觉得“生死有命”,不相信我们提出的防治措施,不重视肿瘤预防。
近半个世纪以来,肿瘤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威胁人们的健康。作为医生,有必要了解国内外的最新资讯,不断动员、鼓励患者,大家共同“战斗”;作为患者和家属,遇到问题应找专业的医生、规范化诊治,不要盲目听信所谓的偏方、秘方等。
生命时报:很多人担心雾霾天可能致癌,环境对肿瘤的影响有多大?
程书钧:有一部分肿瘤尤其是呼吸道肿瘤,跟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肿瘤的发病需要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不是某一天空气不好,或者抽一支烟、一包烟就会得肺癌。因此,面对空气污染,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恐慌,但也要适当重视,比如雾霾严重时,减少不必要的室外活动、戴口罩等。
除了大环境,家里的小环境更值得去改善。我们可以给厨房装一台好的抽油烟机,炒菜时尽量不要烧到锅里冒烟,杜绝在室内吸烟等。
生命时报:有媒体报道一些地区癌症呈高发态势,甚至出现新的“癌症村”,该如何看待?
赵平:所谓“癌症村”,主要是指局部地区一定数量的人群里,某些特定肿瘤相对高发。比如西安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食管癌、肝癌和胃癌非常常见。其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暴露的饮食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一旦发现高发趋势,应引起高度警惕,它可能跟局部新出现的污染有关,特别是要检查吃的食物、喝的饮用水和呼吸的空气三个渠道。
但是,并不是有人得癌就是“癌症村”,这种评判需要科学依据。此外,社会上流传的各种“致癌说”,我们也要理性看待。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吸烟、亚硝胺、霉菌、缺乏微量元素和某些病毒感染等与肿瘤关系密切。
生命时报:预防癌症,生活中最该注意的是什么?
孙燕:预防癌症,最重要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洁身自爱。现在很多年轻人思想开放,但很多病毒跟性传播有关,这些病毒又可能导致肿瘤。此外,吸烟人增多,会导致很多“二手烟”肺癌。
另外,也是最简单但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少吃多动”。肥胖将造成很多慢性病多发,其中包括部分癌症。再加上喜欢吃肉、不爱吃蔬菜等不良饮食方式,患癌风险就更高了。因此,吃饭七八分饱、多走路少坐车,对一生健康都有益。
大众还有必要了解,癌症在多数范围内是可以治愈的,比如乳腺癌,我国的治愈率可达到80%。积极控制癌前病变,比如对慢性肝炎、乙肝携带者等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检查,对肿瘤的早诊早治也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