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碳足迹是个实用的衡量标准,产品碳标签则是将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以量化指数的方式标示出来,是碳足迹在国际贸易摩擦中的具体应用形式。
在全球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的大背景下,各项低碳认证及标签制度开始成蔓延之势,已经出台的有美国环保标章计划、加拿大环境选择标志、欧洲之花、北欧白天鹅环境标志、法国新环保法案等。今年年内,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碳足迹标准ISO14067将正式实施。此外,沃尔玛公司已经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商品碳足迹验证并贴上碳标签,将影响全球超过500万家工厂,其中大部分在中国。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由于我国能源供应体系和西方国家的差异性,造成碳排放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且存在着国家层面的新能源环境体系改造过程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怪圈”。为抵御来势汹汹的贸易壁垒,评估和披露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行为,向产品授予碳标志,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成为助力出口的有效武器。
虽然取得碳认证对提升绿色环保的品牌知名度大有裨益,但企业也需解决多层次难题。一是技术改造。低碳技术和资源节约替代技术的研发技改投入难度加大,改造产品制造和供应链的高能耗生产模式遭遇难题,造成潜在的贸易冲突。二是认证成本。多数企业对碳足迹知之甚少,认证费用昂贵且周期长,变相增加成本导致推高产品价格在所难免。三是数据获取。碳排放测算数据的获取程序复杂、基础数据库建设存在技术瓶颈。
在各国“低碳紧箍咒”的施压下,因碳排放过高而被发达国家市场拒之门外的风险将大幅增加,各类产品均不一而足地受到影响,食品、纺织服装、机电产品首当其冲,宁波是上述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出口数量和金额占据外贸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专家指出,碳足迹时代的到来也随之带来巨大商机,低碳技术的升级换代必将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在这场碳减排博奕中抢占技术制高点是赢得先发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应扭转拼价格、拼数量、拼优惠条件的粗放式竞争模式,顺应生态设计的发展潮流,积极采用符合能源利用要求的低碳环保原材料和零部件,将低碳设计理念内化到产品生命周期中去。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加快完善中国企业在温室气体核算、管理、减排、报告方法等方面的碳排放评价方法和报告指南,同时积极解决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与国际通行标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国内供应商对低碳贸易壁垒的抗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