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去养蜂基地延庆县大庄科乡采访,才知道,这些养蜂合作社,因为买不起50多万元的检测仪器,办不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过去进超市能卖18元一斤的蜂蜜,如今马路边只能卖10元。很多蜂农都表示,明年不再养蜂了。
50万元蜂农掏不起
大庄科乡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林木茂密,生态优良,多少年来,这里产的蜂蜜都是全市公认最好的。
为了服务蜂农,发展产业,2007年,大庄科乡把蜂农组织起来,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生产蜂蜜属食品行业,要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要有化验室。2008年,合作社投入资金购买设备。
“培养箱3000多元,干燥箱也差不多,这都是大头,还有试管、天平、恒温水浴锅什么的,就花不了多少钱了。”合作社会计付全省告诉记者,合作社一共花了3万元建起5平方米的无菌操作室。
2009年,合作社拿下了QS(食品安全)认证,并注册了“莲花山牌”商标。从此,大庄科乡的蜂蜜有了品牌,开始走进超市、商场销售。由于品质过关,逐渐打开了销路。
可好景不长,2012年5月,许可证到期要重新办理,这次,却怎么也办不下来了。
“有关部门出台了一项新政策,要求购买新设备——液相色谱仪,没这个就不给办许可证。”付全省说。
一打听,这设备一台至少要五六十万元。
合作社傻了眼:“我们注册资本才7000多元,花50万买设备?!买不起。”
买不起设备,就办不了许可证;没有许可证,包装上就不能印QS认证,就进不了商场、超市。
“现在,我们的蜂蜜只能按‘自产农产品’,在路边摆摊卖。”付全省说,在超市能卖18元一斤的蜂蜜,在路边只能卖10元。合作社面临倒闭。
不买仪器不办证
办食品生产许可证,一定要买液相色谱仪吗?记者找到了有关部门。
“近年来,蜂蜜产品中假货比较多,主要是往里掺白糖。液相色谱仪,就是检测蜂蜜中糖的含量的。”延庆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没这个问题,就没这个要求,现在出现了新问题,就要换新设备。
“2012年,有关部门出台了一项新政策,专门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在食品生产许可证《发证细则》里,要求生产蜂蜜的企业必须配备液相色谱仪。”这位工作人员解释。
“现在食品安全关注度这么高,作为主管部门,我们更要严把质量关。”工作人员说,“买不起设备,就是不具备生产条件,不具备生产条件就不能进入食品行业,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是对食品安全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工作人员反复强调。
一定要用这么贵的液相色谱仪吗?
“过去我们用分光光度法,又叫比色法来检测,也能测出来,而且很便宜。”付全省说,“主管部门从食品安全大局出发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完全理解,但这真要了合作社的命。”
下乡检测送甜蜜
合作社没钱买不起设备,主管部门又不能让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生产食品,有没有折中的办法?
“对于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区别对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大企业实力雄厚,别说50万元,500万元也不是问题。但农民合作社大多刚刚起步,能经营下去已属不易,50万元,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而且农民合作社只是一个合作组织,它是组织、服务于农民的,有很大的公益色彩,不能拿对待大企业的标准,来要求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经营本来就是合作社的弱项,再有阻力更没法发展了,吃亏的是农民。”
但食品安全问题责任重大,怎样才能既保证安全,又照顾到合作社?
“主管部门可以下乡送检。”这位业内人士介绍,主管部门可以带着设备,不定期下乡,对农民合作社进行抽检,一旦发现问题,再取消它的生产资格。“现在各种形式的下乡很多,送检下乡也是一种尝试。”
此外,主管部门还可以委托大企业来做检测,政府可以补贴部分费用,大企业也可以收取合作社部分费用。这样可以避免合作社一次性投入巨额资金。
“除了蜂产业,林果业也是我们乡的一大支柱产业。如果将来农民都不养蜂了,我们漫山遍野的果树谁来传粉?到时候,受影响的就不只是蜂农,而是全乡经济。”大庄科乡相关负责人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希望有关部门,快来帮帮蜂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