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该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新斌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建立了高精度测定汞同位素组成的方法。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典型生态系统的汞污染源示踪研究。
最近,研究人员又通过测定贵州省不同汞污染区表层土壤的汞同位素组成,发现不同汞污染区土壤汞存在不同的汞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证实,汞同位素的“质量分馏(MDF)—非质量分馏(MIF)”二维体系,可能成为未来示踪土壤汞来源的有效工具。尤其是汞同位素的MIF特征,对于示踪和定量表层土壤大气汞的贡献率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汞在水稻体内迁移转化过程可以发生较大汞同位素分馏,从而为进一步解释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奠定了基础。通过分别测定土壤汞和大气汞的同位素组成,研究人员得出了水稻植株不同部位汞的二元同位素混合模型,并根据水稻不同部位汞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的强弱,估算了其大气汞的相对比例。
研究人员还通过测定万山汞矿的汞矿石和汞冶炼废渣样品,发现汞矿冶炼过程能导致汞同位素质量分馏,这对示踪汞矿区不同汞污染源的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还对汞矿区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的汞进行提取,并测定了其汞同位素组成,为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