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标准法规 » 国内动态 » 正文

“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专项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1-08-10  浏览次数:967
核心提示: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专项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依靠自主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万钢支树平在验收会上讲话 孙大伟陈钢出席 图为验收会前,

“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专项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依靠自主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万钢支树平在验收会上讲话  孙大伟陈钢出席

    图为验收会前,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左)陪同科技部部长万钢(右)参观了国家质检总局二楼展览厅,并就“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交换了意见。   本报记者  王 嘉  摄

    本报讯  (罗 莎  记者吴珊珊)8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组织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专项“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经由科技部组织的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顺利通过验收。

    验收结果表明,专项组织管理科学高效,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全面达到考核指标要求。这标志着标准专项作为落实“技术标准”战略的重大举措,在“十五”战略布局基础上,经过“十一五”的重点突破、关键推进,已实现顺利入轨,为技术标准全面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次专项验收会议对专项研究成果和整体成效进行了集中展现。科技部部长万钢、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会上讲话,质检总局副局长孙大伟、国家标准委主任陈钢出席,专项领导小组成员、总体组成员、课题承担单位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由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刘源张院士、北京理工大学郎志正教授,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吴波尔高级会计师、清华大学吴佑寿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钟群鹏院士、中科院计算机所李国杰院士、暨南大学刘人怀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张钟华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尹伟伦院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王以铭教授、国务院参事张纲等17名专家组成的验收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并进行了评议。

    支树平在讲话中表示,众多院士、参事和专家来到质检总局,验收和检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专项“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的研究成果,规格高,规模大,这是科技界和质检系统的一件盛事。他代表质检总局和标准委,对科技部多年来的支持、对多年来在技术标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借此机会表达了三重意愿:一是技术标准专项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标准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技术标准近十年来一直作为重点专项推动,凸现了标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国家对标准的重视。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二是“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的成果和经验应该积极推广应用。首先,专项成果重大,应该推广应用,并且需要持续深入开展下去。尤其是那些与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成果,要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其次,专项组织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总结推广。三是质检科技应该进一步得到扶持和加强。10年来,质检总局始终关注加强质检科技建设,并一直得到科技部的支持。也期望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质检工作,人大政协更加关心质检工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更加支持质检工作,专家学者更多地研究质检工作。

    万钢代表科技部对专项顺利通过验收表示祝贺,对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在专项组织实施管理工作中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管理,以及项目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表示感谢;同时也对各位院士、专家们长期以来对科技部、对我国科技事业的支持表示感谢。

    万钢指出,质检工作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环节。质检工作肩负全国质量、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疫、食品安全、特种设备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而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迫切需要技术支持。这些年质检总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在“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组织或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攻关,质检机构和科研团队的科技实力、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及服务经济社会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万钢表示,技术标准专项发挥了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在质检总局和标准委的组织实施下,通过课题组承担单位和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专项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既定目标。专项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并且大部分研究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在支撑和促进相关领域、行业中切实发挥了作用。面向“十二五”,科技工作任务艰巨,希望在科研人员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在专家们的咨询帮助下,在质检总局、标准委的组织领导下,“十二五”的标准化科研工作能够再上新台阶。

    “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重点专项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提高技术标准的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设置国际标准研制、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标准研究、基础性公益类技术标准研究及技术标准示范应用四大重点任务,启动24项课题。专项组织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组织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70多个科研机构、10多所高校、60多家企业的2200多名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经过4年多的努力,共研制完成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36项、行业标准173项;完成研究报告267篇,发表科技论文661篇,出版学术专著24部;申请国内专利317项,国外专利8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5项。

    专家组一致认为,通过国际标准重点突破工程,实现了信息与通信、装备制造业、基础公益、关键检测技术等领域的国际标准突破,建立了一整套推进国际标准研制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实现了我国在电信、低压电气设备安全、服务、建材和粮食等多个领域从参与国际标准研制到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转变。

    通过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标准推进工程,建立了标准比对通用技术,在制造业、信息产业和公共安全3个领域比较了我国与国际国外标准的差异,提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对策建议。研究建立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评价体系和模型,研制了一批检测技术和方法,形成从方法、策略到技术、平台、示范的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有机体系。

    通过基础性公益类技术标准推进工程,突破了资源节约、生产安全、卫生安全、人体安全、消费品质量安全、国家应急、社会责任、风险管理和信用等领域多项关键技术,制定和修订了一批重要技术标准,完善和构建了资源节约、社会责任、风险管理和安全生产等28个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了提升我国技术标准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标准化通用技术方法。

    通过技术标准应用示范工程,研发了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共性技术和推广应用模式,将专项研究成果在7个示范区进行了应用推广。

    专项研究成果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通过技术创新,攻克了多项制约资源节约标准制定的技术瓶颈,给出了提升检测标准水平的技术和方案,解决了公共安全类标准制定的技术“短板”问题,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并开发出跻身国际前列的检测和监测装备。通过方法与模式创新,形成了国际标准研制全过程推进方法,建立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评价模型和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价模型等,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资源节约标准化运行机制与制度,提出了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及有效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路径,形成了多种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标准化推广模式,创新地采用了决策、组织、实施与技术咨询的“3+1”组织管理模式。

    通过专项实施,国际标准数量和技术水平获得重大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基础性公益类技术标准的引领作用和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公共安全技术标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有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了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促进了产业升级与转型,引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了防灾减灾和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推动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标准化队伍。专项研究成果的直接应用及标准的实施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历经“十五”、“十一五”的发展,标准专项已带动全社会形成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良好氛围,标准化科技攻关能力大幅提升。面对“十二五”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标准化战略必须持续推进,标准专项应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标准化提出的迫切需求,着力提高我国技术标准的整体水平,在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来源:cqn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150.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关键技术 标准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