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丝绸之路,我国的中医药就为沿线国家的民众解除疾病痛苦,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在《愿景与行动》的实施中,中药材将重拾昔日荣光,并发挥新的作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不过,中药材要想顺利走出国门还面临着技术障碍、高标准所带来的贸易壁垒等门槛。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障碍,使中医药借助“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中药材海外贸易存技术障碍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于志斌告诉记者,从全球范围来看,在西方国家,西药是主流,中药的定位是传统医药,在西方很难立足。目前,中药的注册在欧盟、美国都受到了限制,在法律层面上,中医药的身份在这些国家没有得到认同。
究其原因,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认为,这是由于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复合配方,西医则注重定向锁定,采用分析的方法,集中治疗;西药注重量化研究,而中药则不能清晰地说明组份构成,就使中药文化很难得到有效的理解和应用,在海外长期徘徊在边缘状态,难以进入主流医学市场。
辽宁本溪仙草堂药业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康书民也对记者表示,西药的含量要求跟中药不一样,西药每味药里,成分的克数都是限定的。比如,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片的扑热息痛,西药的标准要求每片扑热息痛含有0.25毫克对乙酰氨基酚片,那就必须每片扑热息痛的对乙酰氨基酚片都是这个克数。但在克数上,中药成分比较复杂,中药药物之间是互相有作用的,含量不确定,很难达到国外的标准。
海外高标准形成贸易壁垒
近年来,国际上对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要求愈加严格,也对中药出口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于志斌透露,从中药商品本身来看,日本、韩国在用高标准的重金属含量要求,限制着我国中药材的出口。并且,一些非官方的绿色和平组织、动物保护组织,也在以破坏自然、杀害濒危动物为借口,来影响、限制我国中药材的出口,为我国中药材的出口设置壁垒。
在中药材的出口过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会对中药材的重金属含量有着高标准的要求,在中药材的药性上,沿线国家的标准也很高,同样也阻碍了中药材的出口贸易。
司富春告诉记者,国外对中药的进口都有严格的质检标准,有的甚至近乎苛刻,很多国家对中药成分有着很多的禁忌,各种技术法规使中药注册认证困难。实质上,中药在利用药物的毒性进行治疗时,是根据已有的经验控制用量,在技术上做到安全可靠,来进行治病的。比如雄黄含有汞,汞本身有毒,可适量的汞确实可以有效治疗疾病。但这种情况从西医角度来看,在化学成分上,雄黄就是毒性作用,并以此根据规则来设置障碍。
加深理解消除技术障碍
“消除技术障碍,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同中医药,不仅需要从更高的政府层面进行沟通,还需要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认同中医药文化,进而认同中医药产品,”于志斌说,“在消除技术障碍时,不能仅靠口头上的说服,需要中药有切实的疗效,让尝试过的人解除病痛。”
司富春则认为,消除技术障碍需要中医药本身做出一定的改变,一是中医语言现代化,让西方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医生等都能读得懂、听得懂中医中药,加深西方对中医药内涵的认识,努力消除文化差异障碍。二是国家需要做好中药成分和疗效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工作,制定中药有效成分萃取新标准,建设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国内领先的现代中药数字化先进制造平台,把国内标准升级成国际标准,使之成为符合市场化需求的现代化产品。
多方合力突破壁垒
打铁还需自身硬,国外对我国出口中药材和中成药的高标准,固然是制造了贸易壁垒,但同时也倒逼着我国的中药企业提高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要想借助‘一带一路’走向世界,除了需要优惠、利好的政策,企业还要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加强质量管理,生产出来的产品疗效非常确切,出去的产品都是优质产品,”康书民说,“当企业将自己的基础打得扎实后,再遇到发展机遇时,就可以顺利突破壁垒,快速的让产品走出去。”
突破国外对中药材的高标准贸易壁垒,除了需要企业做好质量管理之外,国家也需要制订一些政策,来促进中药材向国际化标准发展,使之能够更好的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医药市场。
司富春建议结合中药材各专业市场的质量情况,国家开展中药材第三方检验区域试点示范,重点资助一批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实验室建设、技术与服务能力培育、人才引进与培养,形成一批具有中药材检测专业服务能力的科技服务企业。同时推进中药材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健全中药材在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