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到底是市场炒作的一个“噱头”,还是老百姓健康“指南针”的一款必需品?在投资热情不断被推高和行业鱼龙混杂的环境下,哪些能脱颖而出,哪些又只是昙花一现,记者从近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寻找着答案。
基因检测为何受市场追捧?
“可能是因为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也可能是因为现在肿瘤发病率提高,近两年,基因检测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火爆行情。2014年公司旗下两款产品的销售额突破2亿元,比2013年翻了一倍多。”上海透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专员彭欢欢在上交会间隙告诉记者。
珠海赛乐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王常伟也表示,公司一款采用基因芯片法的检测试剂盒,2014年全国独家销售额达到数千万,今年很快就有另一家企业也进入这个细分领域。
这只是基因检测市场的一个缩影。从产业链来看,基因检测大致分为仪器、试剂盒、服务,仪器基本由国外企业垄断,试剂盒目前也多为国外企业供应,国内企业开始涉足,服务端是国内企业主要的切入点。
从使用人群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早期诊断,判断一个人“得没得病”;另一种是精准医疗,即帮助患者更准确地找出最有效的用药方案,避免“一刀切”。目前来看,后者被应用得更广泛一些。
市场预计,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五年增速预计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三到四倍,其中基因测序行业增速将超过20%。
“神器”还是“噱头”?
通过创新技术,人类的确可以避免一些因没有及时治疗或者复发的悲剧。比如,如果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部分癌症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上海宝藤医学检验中心总经理楼敬伟告诉记者,目前为全国超过400家大型三甲医院逾10万患者提供了个性化“订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定期抽血检测就可以知道癌细胞是否被杀死或重生。
但是,对于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的基因检测公司,有些甚至宣传可以检测长寿基因、天赋基因、社交基因、趣味基因等,业内认为,不排除部分是做科研,而部分则是博人眼球。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上产品价格还高低不一,比如同一个位点,有的公司收取800元,有的则要1500元。但事实上,基因检测作为人类健康“指南针”,在发展过程中并非神通广大,也存在瓶颈。
“以预防类的基因检测为例,假设在检测后得知某用户的疾病无法治愈,或是比常人得病风险要高,医生是否就要建议他提前去做手术切除?而如果只是保守治疗,万一以后复发了又该怎么办?”一名从事基因检测产品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里面涉及伦理道德风险,所以,基因检测在服务中,难免会陷入一种就算知道问题也无能为力的尴尬。
谁来“保驾护航”?
国家食药监局和卫计委2014年2月联合发文称:包括产前基因检测在内的所有医疗技术需要应用的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应用的,必须立即停止。同年6月,食药监局首次批准了数款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进行无创产前检查和辅助诊断。
“对于新兴行业,如果一开始管得太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创新空间,但是如果任其生长,不适时予以指导,也不利于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上海赛安医学检验所首席技术总监赵新泰说,所以很赞同上述管理办法,为老百姓设一道安全的“门槛”。
但与此同时,赵新泰也建议,或许可以参照国外开展药监局与“实验室自建项目(LDT)”并行的探索,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因为现在有资质的检验所也必须用食药监局批准的试剂盒,这使得检验所自身的一些创新产品,无法迅速从科研转为临床,相对略显局限。
另外,谈及市场上种种打擦边球的检测行为以及不规范的收费价格,上海华大医学检验所医学销售余业瑜说:“基因检测比较新,虽然有些省份已经有相应的价格参考,但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像药品或B超等较为成熟市场的价格体系,这也是有关部门继管理好基因检测试剂盒、仪器、试点单位之后,需要赶紧跟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