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智库”是绕不过去的热词。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新阶段的中国,为智库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决策,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位置。这一战略对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服务的科技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为智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为其拓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年初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则为中国智库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
科教界代表、委员也对如何加强科技智库建设,理顺其体制、机制,使其更好地为国家决策服务纷纷建言献策。
独特优势不可替代
“从世界历史发展经验看,智库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特别是在国家崛起的关键历史时期,尤为明显。”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看来,智库在我国国家决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传统观点认为,智库是软实力、软科学,是文科人用理科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并不认同,“不要把智库仅仅看成是软科学”。
他表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社科院和党校行政学院智库、高校智库、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企业智库、社会智库共同构建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新格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在此背景下,科技智库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需要科学决策,科学决策需要科学咨询。”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咨询研究队伍,为涉及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提供支撑。
顾海良表示,科技智库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国家最需要的。
战略谋划支撑发展
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并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库。两院要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开展战略咨询研究。”
“院士咨询有一个重大任务,就是配合国家经济转型。”欧阳钟灿对此深有感触。
他表示,出思想,不是光靠想,也不是从文献到报告,而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要花很多时间,要做很多调研。
2009~2012年,欧阳钟灿组织院士专家、“千人计划”学者等完成了《基础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咨询项目,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该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后,相关部委专门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随即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办公室及其专家委员会。“只有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真正起到作用,这个报告才有用。”欧阳钟灿说。
事实证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部门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提出了一批对国家宏观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思想、咨询建议和研究报告,在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布局、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顾海良则认为,科学技术从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最可能引起对国家科技重大战略的思考。
大力加强协同创新
问题的全面性复杂性和学科的单一性片面性之间天然存在矛盾,如果把复杂的战略问题简化为单学科专业问题来研究,很难掌握全局。
“智库有一个作用就是协调各方面,通过智库可以弥补‘盲人摸象’的缺陷。”顾海良表示,通过智库体现出的是群策群力的智慧,不是碎片化的,而是整体化的,是一种集体判断,使其更接近于战略需要的实际。
在欧美国家,智库建设中荐才聚贤的一种做法是采取“旋转门”机制,不少智库学者都曾担任过政府官员,反之亦然。陈雨露表示,中国的国情不同,当然不必照搬,但也需要探索,如何让那些既有专业理论功底、又熟悉决策过程,在国家治理中善于发声、有影响力的人,加入到智库中来。
欧阳钟灿则主张,战略咨询不仅要以院士为核心,还要发动第一线科学家参与,形成“强核心、大协作、开放式”的战略咨询队伍体系。
其实,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等委托,中科院、工程院联合开展过一些重大咨询项目研究,两院分别和中国科协等部门、重点大学及地方政府也联合开展过一些咨询研究,但都是基于现有咨询体制的项目联合,尚未形成稳定的、跨多部门的体制机制联系。
顾海良表示,只有通过协同创新,才能提出更加全面深入的政策建议。随着科技、经济与教育的融合更加紧密,可以预见,科技智库建设势必要建立起更稳定、更开放的体制机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