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食品安全 » 正文

“农技云”:大数据时代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12-24  浏览次数:797
核心提示:  53岁的顾圣兴是江苏省兴化市的一名普通的基层农技推广员,他主攻病虫害防治,但令人称奇的是,农民们遇到的任何农技问题,都
     53岁的顾圣兴是江苏省兴化市的一名普通的基层农技推广员,他主攻病虫害防治,但令人称奇的是,农民们遇到的任何农技问题,都难不倒老顾,这其中的奥秘就是他随身携带着一个3G上网本。从2009年用上3G“上网本”至今,顾圣兴已经为农民解决了上万个农技问题。
  “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上网本。农民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不会,只要用它一拍照、一上传,就能让知名的农业专家进行远程诊断。即使专家不在线,其他的农业专家也能迅速帮忙。”顾圣兴告诉记者,农技服务云平台让他的农技推广工作效率提高了至少一倍。
 
  打通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是一个信息服务的大平台,更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大平台。”开发这一科技成果的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王文生研究员这样对此定义。
  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是如何畅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
  王文生介绍说:“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充分利用了大数据,首先将各种各样的农业科研成果汇集起来,并即时更新处理。同时,平台也将专家、农技员、农民汇聚在一起,人们只要通过电脑或者移动通讯互联网,随时都能查到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和专家进行即时交流与沟通。”
  让农民随时随地看到专家的成果,让农民的需求也能随时随地反馈给专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搭建起了专家和农民之间的桥梁,但要将专家的技术彻底转化应用,还需要基层农技推广员充当信息“二传手”。作为“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手中的“农业科技服务云”上网本、平板电脑和手机等互联网通讯设备,是最有利的“武器”。
  河南省新乡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农技员刘蕾正是通过“农技云”,帮助养殖大户姬中友转型养殖观赏鱼,当年就收回了创业成本。她感慨说:“农民在生产中想了解什么技术,只要通过我手中的‘农技云’,立刻就能了解相关领域的信息,而专家也会帮忙给出建议。我们将这些信息收集起来,告诉农民,帮助他们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这样就能让科技成果落了地。”
  记者看到,刘蕾手中的“农技云”平板,不仅配备了摄像头,还有麦克风。同时,打开界面,内容丰富,分有农技咨询、专家会诊、市场行情、培训服务、推广日志等多个板块。只要轻轻用手触摸或者点击,就能立刻实现联网,并与平台上的专家进行对话。
  “依靠农技服务云平台,不仅让农技员的工作变得更加便捷,也让专家电脑中各种先进的技术能迅速‘落地’,快速地送到农民手中,真正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长期进行农技推广体系研究的农业部科教司副巡视员杨礼胜向记者表示。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认为,农技云平台是最便捷、最经济、最快速、最受农民欢迎的信息化服务,它也可以提高政府推广部门的工作效率。农技云平台的建立和推广,对我们传统的推广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
  据了解,从2009年起,“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就开始在江苏省的兴化市、北京市的大兴区、河南省的新乡市等地开展试点示范,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万名基层农技员配备了农技服务的移动互联网设备,他们跟刘蕾一样能随时开展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
 
  让每一名农技员都能成农业“全科医生”

  针对当前基层农技员知识结构单一,更新速度不够快,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实际,“农技云”平台则将农业专家、基层农技员、农民三者便捷地联系了起来,让每一名农技员都能成为农民解决农技问题的“全科医生”。
  已经做了30多年的基层农技员的顾圣兴对记者说:“我这么多年下乡服务,总是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有过被农民问怕的时候。现在,我面对农民的各种问题,再难,我也不怕了。”新乡县基层农技员吕全生也正是运用“农技服务云平台”,为香菇种植户尚景霞解决了夏季出菇的难题。“我不懂香菇种植,但是有了‘农技云’平台,我把情况整理出来,拍照上传,就有专家来帮忙解答。这就好比请专家走进地里做诊断。”吕全生说,通过热线电话进行咨询,由于描述得不准确,专家在电话那头很难帮上忙。现在,通过农技服务云平台,这些问题全都迎刃而解。“原来只懂一个专业,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属于‘单兵作战’,现在,我们就相当于有了一个专家智囊团,变成‘集团作战’了。”
  据了解,农技服务云平台每天都汇总来自全国各地基层农技员的提问,并将这些数据即时有效地进行处理,一个地方的农技员贡献出一个诊断处方,其他地方的农技员通过“云平台”就能直接使用,这样的“一传、一点、一交流、一下载”,迅速帮农民解决生产上的问题。
  从“专科大夫”变成了“全科医生”,从“单兵作战”变成了“集团联合”,农技服务云平台,让每一名基层农技员变得无所不能,也让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赢得了农民更多的信任,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这种活力首先体现在管理效率上。”兴化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卞卫东对记者说,按照传统的方式,很难实现科学的管理、很难对推广人员的工作进行科学的业绩考评。而现在,通过信息化平台的GPS定位,就能随时随地记录农技人员的服务行程,结合他们在平台上的推广日志,农技员在哪里,干了什么,干得怎么样,管理者一目了然,有效地实现动态调度与科学考评,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农技服务的整体效率和水平。
  利用手中的云平板等设备,基层农技人员也有了更多学习机会。“以前我们老喊着出去培训的机会少,现在有了云平台,上面有丰富的、实用的农业生产方面的教材,有网上课堂和视频功能,能随时调出来看和学习。而且,还能和专家学者、和同行们随时进行交流互动,现在,想不学、想不提高都难!”兴化市戴南直属站农技员李长银感慨道。
 
  各类农情信息终于可以一路“直达”

  北京市密云县大石门村是个传统的栗子种植村,由于山区信息不灵,原来当地的栗子总是卖不出好价钱。然而,从去年起,这种情况就被彻底改变了。“多亏了‘农技云’平台,我们从上面及时得知了其他村子板栗的收购价格,然后作为参考。由于掌握了市场行情,我们卖板栗再也不会卖亏了。”密云县农技员刘仕才说。
  “动态农情信息采集难、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原来要掌握农情,必须要各地派人下去收集,信息上报的速度比较慢。”王文生告诉记者,基层农技员时时活跃在田间地头,能第一时间获得农情信息,是流动的“智能信息终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支队伍来采集农情,将他们编织成一支强大的移动信息网,让每个农技员都成‘千里眼、顺风耳’。”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农委每年到苹果收获季节,都会通过农技云平台收集信息。哪个地方苹果丰收了,哪个地方的菜价是多少,即便不到现场,依靠农技员手中的‘农技云’本板等互联网设备,各地各时的农情就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迅速地采集上来。有了这些信息,就能及时做出决策,比如错开上市,保护农民利益。
  除了采集农情,云平台还能采集灾情。2012年,北京发生了“7.21特大暴雨”,灾情发生后,很多地方的受灾情况没法及时统计,但北京市密云县的农技员们利用“农技云”,第二天就把农业损失传到了云平台上,哪个村损失了几个大棚,图片照得清清楚楚,帮助当地的农业部门及时进行救灾行动。
  如今,各地的农业管理者只要轻点鼠标,就可通过成千上万农技人员,用文字、照片、录像等形式,定向快速采集气象灾害、病虫害、动物疫情、农产品滞销等农情信息和突发事件动态。这不仅拓宽了农技推广服务的功能,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截至目前,数以万计的农民享受到了“农技云”服务带来的改变,也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而用现代化装备武装起来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也实现了革命性的转变,一支“无所不在、一专多能、自我学习”的智能农技推广队伍正在迅速地成长起来。 
 
  来源:农民日报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10600.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平台 服务 农技 大数据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