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过80%的智能手机由中国制造、超过50%的电视机由中国生产、超过70%的PC(个人电脑)来自中国。在这样一组华丽的数字背后,中国的电子信息行业如何实现由大到强?12月9日在京举行的首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质量高峰论坛上,与会的业内人士给出的一致答案是:质量与品牌。 全球超过80%的智能手机由中国制造、超过50%的电视机由中国生产、超过70%的PC(个人电脑)来自中国。在这样一组华丽的数字背后,中国的电子信息行业如何实现由大到强?12月9日在京举行的首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质量高峰论坛上,与会的业内人士给出的一致答案是:质量与品牌。
质量品牌服务产业由大到强
“从数量上看,中国的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从质量上看,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由大到强的路径日益清晰。”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表示,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质量品牌必须围绕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及整个产业由大到强的目标展开,不是为了质量而质量。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10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达到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进口4350亿美元,同比下降4.2%。目前全球81%的智能手机来自中国的工厂,今年同步增长8%;54%的电视机由中国生产,同比增长9.5%。“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硬件+软件’总体实现两位数增长基本上没有问题。要知道,在中国目前电子信息行业总数已经很大的情况下,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很不容易,说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提升,也说明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在增强。”杨学山认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软肋主要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优势是大市场和特有的体制,要提升产业的发展的质量,就是要用两大优势弥补产业的软肋,实现转型升级和由大到强。
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谢少锋表示,电子信息产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如高技术性,既有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又有先进制造业的技术,还有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的技术;成长性,有代表性的就是摩尔定律,周期短,技术更新快;软件硬件结合的复合性,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综合运用,使得产业界限和软硬件之间的界限更趋模糊;向其他产业的渗透性。这些特性说明电子信息产业的质量工作既有极端的重要性,又有其特殊性。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总体质量状况在国际上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仍需继续努力。
杨学山指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近些年在核心技术、产品质量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如集成电路产业,很多芯片实现了突破,一些企业都能设计出世界级的手机芯片,智能手机也有不少企业跻身世界前五位。未来的发展需要质量品牌并重,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率”(三链两率)这样的核心要素展开。
可靠性为核心要求
“由于安全监管的需要,政府很重视产品安全,专门实行产品安全强制认证制度,为此制定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对大多数工业产品来说,通过安全认证是产品定型生产的唯一门槛,实际上形成了‘安全质量’的误区,让公众误以为通过安全认证的产品就是国家认可的‘高质量’产品,混淆了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让企业只注意到了产品的安全性,而忽略了其他质量的通用特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建议,必须建立“通用质量”。
在刘人怀看来,从广义质量的概念来说,质量属性包括必备属性、期望属性和魅力属性。必备属性是最基本的属性,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期望属性是更高质量的要求;魅力属性是超出顾客意料或期望的产品属性或服务。如果仅仅注重“安全质量”容易导致产品的通用质量特性、顾客期望质量特性和魅力质量特性受到忽视,难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高价值创造力,产品的通用质量特性一般包括“六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测试性、环境适应性,在工业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中,应当建立包括“六性”在内的通用质量特性要求。
谢少锋也认为,电子信息产业的质量特殊性表现在影响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的因素较为特殊:不仅硬件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软件也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提升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必须树立以通用质量特性为中心的质量观。以通用质量特性为中心的质量观强调将可靠性要求作为产品通用质量特性的核心要求;将可靠性技术作为核心应用于质量设计、控制和质量管理,其核心是将质量管理工作前移到产品设计,途径就是在产品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实施可靠性系统工程。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价值和竞争力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质量不仅是企业是生命,更是‘中国制造’的生命,希望我国电子信息行业更加重视质量、品牌,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追踪的名牌。”周子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