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 » 行业应用 » 应用综合 » 正文

纺织品泛黄性能检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03-30  浏览次数:856
核心提示: 白色一直是日常生活中的大众色,白色纺织品也一直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白色纺织品在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有一个弱点:容易
        白色一直是日常生活中的大众色,白色纺织品也一直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白色纺织品在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有一个弱点:容易泛黄。近年来由于白色纺织品泛黄引起的纠分、索赔日趋增多,给生产商、经销商带来不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及损失。因此生产商、经销商和测试机构都非常重视增白纺织品泛黄的测试和原因分析。要搞清某一白色纺织品泛黄的真正原因,这工作非常复杂。有潜在的内在因素和复杂的外在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国家纺织行业没有专门的检测方法,一些研究黄变的文章大多分析太阳光、氙弧光引起的黄变。

       一般来说,纺织品中常见的黄变主要有光黄变和酚黄变两种。前者是指由太阳光或紫外光照射而引起的纺织品表面颜色泛黄;后者是指由氧化氮或酚类化合物所引起的纺织品表面泛黄。

    纺织品的酚黄变现象主要是由于纺织品在包装、运输或贮存过程中,包装材料中含有酚类抗氧化剂(BHF)与空气中的氮的氧化物(NOX)反应而导致纺织品发生黄变或者色变。

检测标准

·ISO 105 X18-2007《纺织材料 色牢度试验 第X18部分:材料苯酚发黄可能性评估》
本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和评价纺织品的酚黄变性能,解析了该标准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在使用相同标物的前提下,该标准方法试验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温度、保温时间和密封性。
·GB/T 29778-201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潜在酚黄变的评估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 105-X18:2007《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第X18部分:潜在酚黄变的评估》(英文版)。

本标准与ISO 105-X18:2007的主要差异:将国际标准替换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删除了尺寸允差;将控制试样“未出现发黄现象”改为“黄变级别数大于3级”。

本标准于2014年5月1日起实施。


原理解释:


原理解释纺织品由酚类引起的泛黄原理:

    锦纶(聚酰胺纤维)(属名:尼龙)、氨纶及文胸罩杯用的海绵都由含有同一种材料(甲苯二异氰酸),这种材料中通常加入价格相对便宜的BHT来防止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光老化。纺织品的包装材料大多数由聚乙烯制成,聚乙烯中加入BHT来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和使用周期,而BHT在聚乙烯中的溶解度很少小,而且容易挥发。在运输或储存期间,一些漂白纺织品本身所含的BHT或者从包装材料中转移到纺织品上的BHT,与空气及包装材料中吸收或储存的NO2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黄色的物质。例如2,6-双叔丁基-1,4-醌甲基化合物,在织物表面上有显现为斑点般的泛黄。


检测步骤:

1、将六张泛黄测试纸分别沿经向折叠,分别将实验材料中的各增白纺织品和聚酰胺白色标准布六种材料平整夹入折叠后的测试纸中

2、将每个装有实验材料的折叠后的测试纸夹入两片玻璃片中,使每个装有实验材料的测试纸与其它的独立开来

3、将七块玻璃片(夹有测试样、标准控制布的测试纸)卷入三层测试聚乙烯薄膜中并用透明胶带包住使其形成一个密闭的包裹

4、将包裹放入汗渍色牢度仪中,增加一个重锤,使其产生一个总重量为5±0.1kg的重量,给予一定的压强

5、将整个耐汗渍色牢度仪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试验条件:温度50±2℃,时间16h±15min

6、试验结束后,将测试组合打开、放室温下冷却后用计算机评定测试样品的黄变级别

 
  来源:世科网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college/show-3734.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5.31K
 
[ 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