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的必需营养物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与呼吸链的能量产生有关;强化肝功能、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保护皮肤毛囊黏膜及皮脂腺的功能;在维生素B6、叶酸转化成辅酶及合成色氨酸反应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维生素B2缺乏可出现眼角炎、舌炎等一系列皮肤黏膜症状〔1〕,并可以使脂质过氧化酶加重,必需脂肪酸代谢障碍〔2〕,使得大脑学习能力下降。维生素B2缺乏还与贫血、一些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3〕。全国第4次营养调查表明,居民膳食中维生素B2普遍缺乏〔4〕。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营养缺乏病的防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维生素B2作为营养补充剂或者是功能调节因子被广泛用于保健食品和药品当中。因此,研究选择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维生素B2的方法对于营养缺乏病的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OCYC
Dn
1 传统分析方法 8WRxM%gsH
1.1 微生物法 干酪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的生长需要维生素B2,培养基中若缺乏维生素B2该细菌便不能生长。在一定条件下, LC生长情况及其代谢物乳酸的浓度与培养基中维生素B2含量成正比,因此可以用酸度及混浊度的测定法来测定样品中维生素B2的含量〔5〕。 ]#Q'~X W
1.2 荧光法 维生素B2微溶于水,其溶液呈强的黄绿色荧光。在稀释液中其荧光强度与核黄素的浓度成正比。根据这一特性以及荧光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高、仪器简单、选择性好和测量快速等特点,荧光法〔6〕被广泛应用于维生素B2的分析。但是该方法整个操作过程都要求避光,不稳定、易受干扰。游离核黄素对光极为敏感,碱性条件下光照下即分解产生光黄素,光黄素的三氯甲烷溶液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 在250 min 内荧光强度是稳定的,且不受光的影响〔6〕,故可在最佳激发波长450 nm、最大发射波长510 nm 处测定〔7〕。因此在对游离型核黄素的测定中,光黄素荧光测定法〔8,9〕被广泛应用。 /e4#DH
1.3 分光光度法 是中国药典规定的标准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维生素B2的检测工作中,它简便实用,不需要专门昂贵的仪器。但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实际操作过程比较繁琐,耗时较长,且水浴加热的温度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因此重现性不够理想。许多研究者在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2时,都在药典方法的基础上做了一定改进,表现在改进操作方法促进样品溶解〔10〕,或者改变溶剂溶液加速样品溶解〔11,12〕。 I0]"o#LjT
2 现代分析方法 }%I)bU
2.1 电化学法 根据溶液的电化学性质(如,电极电位、电流、电导、电量等)与被测物质的化学或物理性质(如,电解质溶液的化学组成、浓度、氧化态与还原态的比率等)之间的关系,将被测定物质的浓度转化为一种电学参量加以测量。杨培慧等〔13〕采用循环伏安法,探讨玻碳电极表面的电活化方法,利用VB2在电极表面的吸附性,建立了对VB2的定量分析方法,获得满意结果。刘莺等〔14〕以液体石腊碳糊电极为工作电极,建立了核黄素在液体石蜡碳糊电极上的伏安特性及脉冲伏安法测定,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进行VB2的定量分析。王怀生等〔15〕采用碳糊电极对VB2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测定VB2的吸附溶出伏安法。 &+>)H$5
2.2 化学发光法【CL】 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是利用化学发光物质经催化剂的催化和氧化剂的氧化,形成一个激发态的中间体,当这种激发态中间体回到稳定的基态时,同时发射出光子【hM】,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测量光量子产额。谢志鹏等〔16〕发现,Na2SO3歧化反应的中间态产物〔Na2SO4〕能与鲁米诺(Luminol)构成化学发光体系,通过高锰酸钾(KMnO4)的桥梁作用,维生素B2能使体系的发光强度减弱,其强度的下降值与维生素B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从而建立了测定维生素B2的流动注射CL新方法。张琰图等〔17〕基于水溶性维生素在碱性介质中只有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可与K3Fe【CN】6直接氧化产生化学发光的原理,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柱后化学发光检测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新方法。CL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等优点,加上RPHPLC具有高效分离的特性,使得HPLCCL成为一种有效的痕量及超痕量分析技术。 hg=BXe4:
2.3 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的一种分离分析技术,它是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 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 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即指溶质在单位时间间隔内和单位电场上移动的距离)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液相分离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分析方法之一。很好地分离了维生素B2黄素单核苷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并在检测复合维生素〔18〕时对B族维生素和烟酰胺也达到了很好的分离效果〔19〕。具有快速、高效、高灵敏度、易定量、重现性好及自动化等优点,已广泛地应用于小分子、小离子、多肽及蛋白质的分离分析研究〔20〕。紫外、荧光、电化学、质谱、激光等类型检测器均已运用于毛细管电泳技术,从检测灵敏度的角度来说,毛细管电泳技术提供了很好的质量灵敏度,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良好的浓度灵敏度。 j2"Y{6c
2.4 HPLC 是根据被分离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高效液相法因其样品前处理简单、样品用量少、分离速度快、可一次性分析多种水溶性维生素而逐渐成为检测维生素B2的常用分析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分辨率高、检测限低的特点。采用RPHPLC测定维生素B2时,固定相采用氰基柱或是氨基柱进行分离,但综合分离效果及价格等各方面因素采用C18反相色谱柱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分离维生素B2。多数方法或采用流动相中加入胺类改性剂,以克服碱性维生素的峰脱尾现象〔20~22〕;或采用两种流动相体系,以梯度洗脱〔21~26〕;或采用碱性去活色谱分离柱〔27〕;有的还需预柱进行前处理〔22〕,但柱的平衡时间长,柱寿命短;或在分离测定中进行紫外扫描,对于不同组分采用不同的检测波长〔22,27,28〕, HPLC法的检测波长各不相同, 200~450 nm的波长范围内在267、375与444 nm的波长处均有吸收,267 nm为较多使用的检测波长。 /o=,\kM
【参考文献】 +: oD?h
1 陈炳卿.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78.
UCP4w@C
2 吴晖云,林利平,李珏声,等.核黄素缺乏对大鼠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脂质过氧化关系研究〔J〕.营养学报,1993;15【4】:40710. 9#AsSbBpf
3 葛可佑,翟凤英,阎怀成,等.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J〕.营养学报,199517【2】:12332. 4? a!6
4 王陇德.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 uKZe"wN;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09.85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