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中间层的创建 \}x'>6zr2
v^c<`i;
Protel系统中提供了专门的层设置和管理工具—LayerStackManager(层堆栈管理器)。这个工具可以帮助设计者添加、修改和删除工作层,并对层的属性进行定义和修改。选择【Design】/【LayerStackManager…】命令,弹出如图11-2所示的层堆栈管理器属性设置对话框。 <@e+-$
Lubs{-5lk
上图所示的是一个4层PCB板的层堆栈管理器界面。除了顶层(TopLayer)和底层(BottomLayer)外,还有两个内部电源层(Power)和接地层(GND),这些层的位置在图中都有清晰的显示。双击层的名称或者单击Properties按钮可以弹出层属性设置对话框,如图11-3所示。 +~4bB$6*4)
SCurO9RN
在该对话框中有3个选项可以设置。 )t,{YGY#
l7'{OB
L
(1)Name:用于指定该层的名称。 i$bzdc#s
X7H'Uk9:
(2)Copperthickness:指定该层的铜膜厚度,默认值为1.4mil。铜膜越厚则相同宽度的导线所能承受的载流量越大。 2gwZb/'i
-SvTg{Q{la
(3)Netname:在下拉列表中指定该层所连接的网络。本选项只能用于设置内电层,信号层没有该选项。如果该内电层只有一个网络例如“+5V”,那么可以在此处指定网络名称;但是如果内电层需要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区域,那么就不要在此处指定网络名称。 xJ~
gT
ou'~{-_xd
在层间还有绝缘材质作为电路板的载体或者用于电气隔离。其中Core和Prepreg都是绝缘材料,但是Core是板材的双面都有铜膜和连线存在,而Prepreg只是用于层间隔离的绝缘物质。两者的属性设置对话框相同,双击Core或Prepreg,或者选择绝缘材料后单击Properties按钮可以弹出绝缘层属性设置对话框。如图11-4所示。
PFS;/
i iX\it$s
绝缘层的厚度和层间耐压、信号耦合等因素有关,在前面的层数选择和叠加原则中已经介绍过。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一般选择默认值。 (#6AKr9K
4M}|/?<Br
除了“Core”和“Prepreg”两种绝缘层外,在电路板的顶层和底层通常也会有绝缘层。点击图11-2左上角的TopDielectric(顶层绝缘层)或BottomDielectric(底层绝缘层)前的选择框选择是否显示绝缘层,单击旁边的按钮可以设置绝缘层的属性。 wG1y,u'
qoj^_s6
在顶层和底层绝缘层设置的选项下面有一个层叠模式选择下拉列表,可以选择不同的层叠模式:LayerPairs(层成对)、InternalLayerPairs(内电层成对)和Build-up(叠压)。在前面讲过,多层板实际上是由多个双层板或单层板压制而成的,选择不同的模式,则表示在实际制作中采用不同压制方法,所以如图11-5所示的“Core”和“Prepreg”的位置也不同。例如,层成对模式就是两个双层板夹一个绝缘层(Prepreg),内电层成对模式就是两个单层板夹一个双层板。通常采用默认的LayerPairs(层成对)模式。 l{Jt s I
Ia629gi5s
在图11-2所示的层堆栈管理器属性设置对话框右侧有一列层操作按钮,各个按钮的功能如下。 gmh5
%2M
X8/T
l\c
(1)AddLayer:添加中间信号层。例如,需要在GND和Power之间添加一个高速信号层,则应该首先选择GND层,如图11-6所示。单击AddLayer按钮,则会在GND层下添加一个信号层,如图11-7所示,其默认名称为MidLayer1,MidLayer2,?,依此类推。双击层的名称或者点击Properties按钮可以设置该层属性。 ^=EjadVQ
.xO
_E1Ku;
(2)AddPlane:添加内电层。添加方法与添加中间信号层相同。先选择需要添加的内电层的位置,然后单击该按钮,则在指定层的下方添加内电层,其默认名称为InternalPlane1,InternalPlane2,?,依此类推。双击层的名称或者点击Properties按钮可以设置该层属性。 kt^yj"C>
`} =yG_!A
(3)Delete:删除某个层。除了顶层和底层不能被删除,其他信号层和内电层均能够被删除,但是已经布线的中间信号层和已经被分割的内电层不能被删除。选择需要删除的层,单击该按钮,弹出如图11-8所示的对话框,单击Yes按钮则该层就被删除。 Sp:l;SGd
W>B^S
(4)MoveUp:上移一个层。选择需要上移的层(可以是信号层,也可以是内电层),单击该按钮,则该层会上移一层,但不会超过顶层。 Ln.9|9
P z ?m>>#
(5)MoveDown:下移一个层。与MoveUp按钮相似,单击该按钮,则该层会下移一层,但不会超过底层。 !VwmPAMr#v
H;NbQ
(6)Properties:属性按钮。单击该按钮,弹出类似图11-3所示的层属性设置对话框。 ?}}qu'N:N
y,E.SB
11.3.2中间层的设置 jk*tL8?i
VO=!8Yx[
完成层堆栈管理器的相关设置后,单击OK按钮,退出层堆栈管理器,就可以在PCB编辑界面中进行相关的操作。在对中间层进行操作时,需要首先设置中间层在PCB编辑界面中是否显示。选择【Design】/【Options…】命令,弹出如图11-9所示的选项设置对话框,在Internalplanes下方的内电层选项上打勾,显示内电层。 IA4N@ijRxh
^C/
在完成设置后,就可以在PCB编辑环境的下方看到显示的层了,如图11-10所示。用鼠标单击电路板板层标签即可切换不同的层以进行操作。如果不习惯系统默认的颜色,可以选择【Tools】/【Preferences…】命令下的Colors选项自定义各层的颜色,相关内容在第8章已有介绍,供读者参考。 tIc 7:th
.@#A|fgv
11.4内电层设计 IXpc,l `
:>+\17tx
多层板相对于普通双层板和单层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就是信号线和电源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板层上,提高信号的隔离程度和抗干扰性能。内电层为一铜膜层,该铜膜被分割为几个相互隔离的区域,每个区域的铜膜通过过孔与特定的电源或地线相连,从而简化电源和地网络的走线,同时可以有效减小电源内阻。 7B7&9<gc
6*45Vf
11.4.1内电层设计相关设置 y7/F_{
ICC%,$C~l
内电层通常为整片铜膜,与该铜膜具有相同网络名称的焊盘在通过内电层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将其与铜膜连接起来。焊盘/过孔与内电层的连接形式以及铜膜和其他不属于该网络的焊盘的安全间距都可以在PowerPlaneClearance选项中设置。选择【Design】/【Rules…】命令,单击Manufacturing选项,其中的PowerPlaneClearance和PowerPlaneConnectStyle选项与内电层相关,其内容介绍如下。 S >yLqPp
|'d>JT:
1.PowerPlaneClearance -VxDNT}Tr
*`_{
该规则用于设置内电层安全间距,主要指与该内电层没有网络连接的焊盘和过孔与该内电层的安全间距,如图11-11所示。在制造的时候,与该内电层没有网络连接的焊盘在通过内电层时其周围的铜膜就会被腐蚀掉,腐蚀的圆环的尺寸即为该约束中设置的数值。 6$\jAd
|
ntFT>g{
B
2.PowerPlaneConnectStyle 1y#D?R=E
Lk\P7w{
该规则用于设置焊盘与内电层的形式。主要指与该内电层有网络连接的焊盘和过孔与该内电层连接时的形式。如图11-12所示。 =X\^J
Hso|e?Z
单击Properties(属性)按钮,弹出其规则设置对话框,如图11-13所示。对话框左侧为规则的适用范围,在右侧的RuleAttributes下拉列表中可以选择连接方式:ReliefConnect、DirectConnect和Noconnect。DirectConnect即直接连接,焊盘在通过内电层的时候不把周围的铜膜腐蚀掉,焊盘和内电层铜膜直接连接;Noconnect指没有连接,即与该铜膜网络同名的焊盘不会被连接到内电层;设计人员一般采用系统默认的ReliefConnect连接形式,该规则的设置对话框如图11-13所示。 1 zw*/dp
C|pdv
这种焊盘连接形式通过导体扩展和绝缘间隙与内电层保持连接,其中在ConductorWidth选项中设置导体出口的宽度;Conductors选项中选择导体出口的数目,可以选择2个或4个;Expansion选项中设置导体扩展部分的宽度;Air-Gap选项中设置绝缘间隙的宽度。 I:K"'R^
F*"}aP$
11.4.2内电层分割方法 ns6(c
J^a
15o9 .
在本章的前几节已经介绍了多层板的层叠结构的选择,内电层的建立和相关的设置,在本小节中将主要介绍多层板内电层的分割方法和步骤,供读者参考。 hCC<?5q
e)(wss+d7P
(1)在分割内电层之前,首先需要定义一个内电层,这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有了介绍,本处不再赘述。选择【Design】/【SplitPlanes…】命令,弹出如图11-14所示的内电层分割对话框。该对话框中的Currentsplitplanes栏中指内电层已经分割的区域。在本例中,内电层尚未被分割,所以图11-14所示的Currentsplitplanes栏为空白。Currentsplitplanes栏下的Add、Edit、Delete按钮分别用于添加新的电源区域,编辑选中的网络和删除选中的网络。按钮下方的ShowSelectedSplitPlaneView选项用于设置是否显示当前选择的内电层分割区域的示意图。如果选择该选项,则在其下方的框中将显示内电层中该区域所划分网络区域的缩略图,其中与该内电层网络同名的引脚、焊盘或连线将在缩略图中高亮显示,不选择该选项则不会高亮显示。ShowNetFor选项,选择该选项,如果定义内电层的时候已经给该内电层指定了网络,则在该选项上方的方框中显示与该网络同名的连线和引脚情况。 c@8 93<_
e
J6$-r
(2)单击Add按钮,弹出如图11-15所示的内电层分割设置对话框。 }hhGu\
MRdduPrM%$
在如图11-15所示的对话框中,TrackWidth用于设置绘制边框时的线宽,同时也是同一内电层上不同网络区域之间的绝缘间距,所以通常将TrackWidth设置的比较大。建议读者在输入数值时也要输入单位。如果在该处只输入数字,不输入单位,那么系统将默认使用当前PCB编辑器中的单位。 5yP\I+Fm
njputEGX
Layer选项用于设置指定分割的内电层,此处可以选择Power和GND内电层。本例中有多种电压等级存在,所以需要分割Power内电层来为元器件提供不同等级的电压。 t:'Mh9h7u
1pgU}sR
k
ConnecttoNet选项用于指定被划分的区域所连接的网络。通常内电层用于电源和地网络的布置,但是在ConnecttoNet下拉列表中可以看到,可以将内层的整片网络连接到信号网络,用于信号传输,只是一般设计者不这样处理。信号所要求的信号电压和电流弱,对导线要求小,而电源电流大,需要更小的等效内阻。所以一般信号在信号层走线,内电层专用于电源和地网络连线。 v@
lM3_rbO
;z $(nhJ
(3)单击图11-15内电层分割设置对话框中的OK按钮,进入网络区域边框绘制状态。 L?mrbay
',JinE95
在绘制内电层边框时,用户一般将其他层面的信息隐藏起来,只显示当前所编辑的内电层,方便进行边框的绘制。选择【Tools】/【Preferences…】命令,弹出如图11-16所示的对话框。选择Display选项,再选择SingleLayerMode复选框,如图11-16所示。这样,除了当前工作层Power之外,其余层都被隐藏起来了,显示效果如图11-17所示。 l~w2B>i)
$QN"wL||
在分割内电层时,因为分割的区域将所有该网络的引脚和焊盘都包含在内,所以用户通常需要知道与该电源网络同名的引脚和焊盘的分布情况,以便进行分割。在左侧BrowsePCB工具中选择VCC网络(如图11-18所示),单击Select按钮将该网络点亮选取。 R6;=n"Ueb
=5~jx
图11-19所示为将VCC网络点亮选取后,网络标号为VCC的焊盘和引脚与其他网络标号的焊盘和引脚的对比。 @#T|Y&
YNKHN2E8
选择了这些同名的网络焊盘后,在绘制边界的时候就可以将这些 sBvzAVBL
zPn+V7F
焊盘都包含到划分的区域中去。此时这些电源网络就可以不通过信号层连线而是直接通过焊盘连接到内电层。 ZxGJzakB5$
[8 ]z|bM
(4)绘制内电层分割区域。 f-vCm 5f
|W,&
Hl7
选择【Design】/【SplitPlanes…】命令,弹出如图11-14所示的内电层分割对话框,单击Add按钮,弹出如图11-15所示的内电层分割设置对话框。首先选择12V网络,单击OK按钮,光标变为十字状,此时就可以在内电层开始分割工作了。 j4gF;
-m<
nv*FT
在绘制边框边界线时,可以按“Shift+空格键”来改变走线的拐角形状,也可以按Tab键来改变内电层的属性。在绘制完一个封闭的区域后(起点和终点重合),系统自动弹出如图11-20所示的内电层分割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可以看到一个已经被分割的区域,在PCB编辑界面中显示如图11-21所示。 i1ixi\P{0
W <9T0sZ
在添加完内电层后,放大某个12V焊盘,可以看到该焊盘没有与导线相连接(如图11-22(a)所示),但是在焊盘上出现了一个“+”字标识,表示该焊盘已经和内电层连接。 _<n~n]%
hgYZOwQ
将当前工作层切换到Power层,可以看到该焊盘在内电层的连接状态。由于内电层通常是整片铜膜,所以图11-22(b)中焊盘周围所示部分将在制作过程中被腐蚀掉,可见GND和该内电层是绝缘的。 U dT*E: 6
v
|XTr,#
在内电层添加了12V区域后,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添加别的网络,就是说将整个Power内电层分割为几个不同的相互隔离的区域,每个区域连接不同的电源网络。最后完成效果如图11-23所示。 x|/|jzJSX
^bGNq
X
在完成内电层的分割之后,可以在如图11-20所示的对话框中编辑和删除已放置的内电层网络。单击Edit按钮可以弹出如图11-15所示的内电层属性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可以修改边界线宽、内电层层面和连接的网络,但不能修改边界的形状。如果对边界的走向和形状不满意,则只能单击Delete按钮,重新绘制边界;或者选择【Edit】/【Move】/【SplitPlaneVertices】命令来修改内电层边界线,此时可以通过移动边界上的控点来改变边界的形状,如图11-24所示。完成后在弹出的确认对话框中单击Yes按钮即可完成重绘。 Ci@o|Y }tP
2%DSUv:H%
11.4.3内电层分割基本原则 NO*u9YH?
U$O\f18
在完成内电层的分割之后,本节再介绍几个在内电层分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v> LIvi|]
Km qMFB62
(1)在同一个内电层中绘制不同的网络区域边界时,这些区域的边界线可以相互重合,这也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因为在PCB板的制作过程中,边界是铜膜需要被腐蚀的部分,也就是说,一条绝缘间隙将不同网络标号的铜膜给分割开来了,如图11-25所示。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内电层的铜膜区域,也不会造成电气隔离冲突。 _F6OM5F"N
\T4v|P
w\
(2)在绘制边界时,尽量不要让边界线通过所要连接到的区域的焊盘,如图11-26所示。由于边界是在PCB板的制作过程中需要被腐蚀的铜膜部分,有可能出现因为制作工艺的原因导致焊盘与内电层连接出现问题。所以在PCB设计时要尽量保证边界不通过具有相同网络名称的焊盘。 &C`Gg<
!{ y@od@T
(3)在绘制内电层边界时,如果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将同一网络的所有焊盘都包含在内,那么也可以通过信号层走线的方式将这些焊盘连接起来。但是在多层板的实际应用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因为如果采用信号层走线的方式将这些焊盘与内电层连接,就相当于将一个较大的电阻(信号层走线电阻)和较小的电阻(内电层铜膜电阻)串联,而采用多层板的重要优势就在于通过大面积铜膜连接电源和地的方式来有效减小线路阻抗,减小PCB接地电阻导致的地电位偏移,提高抗干扰性能。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通过导线连接电源网络。 UE8kpa)cQ
j_qbAP
(4)将地网络和电源网络分布在不同的内电层层面中,以起到较好的电气隔离和抗干扰的效果。
f/ U`
}fp-pe69z
(5)对于贴片式元器件,可以在引脚处放置焊盘或过孔来连接到内电层,也可以从引脚 3OrczJ=[UF
8+~
>E
处引出一段很短的导线(引线应该尽量粗短,以减小线路阻抗),并且在导线的末端放置焊盘和过孔来连接,如图11-27所示。 -z
ID x
a[>/h3
(6)关于去耦电容的放置。前面提到在芯片的附近应该放置0.01μF的去耦电容,对于电源类的芯片,还应该放置10?F或者更大的滤波电容来滤除电路中的高频干扰和纹波,并用尽可能短的导线连接到芯片的引脚上,再通过焊盘连接到内电层。 ]{sU&GqBLe
~Zun&b)S
(7)如果不需要分割内电层,那么在内电层的属性对话框中直接选择连接到网络就可以了,不再需要内电层分割工具。 u0}vWkn\4
WEw6He;
11.5多层板设计原则汇总 >,v`EI
g
9)D6Nm
在本章及前面几章的介绍中,我们已经强调了一些关于PCB设计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在这里我们将这些原则做一汇总,以供读者在设计时参考,也可以作为设计完成后检查时参考的依据。 6gkV*|U,e
Ka'=o?'B5
1.PCB元器件库的要求
kq?Ms|h
H/"-Z;0{
(1)PCB板上所使用的元器件的封装必须正确,包括元器件引脚的大小尺寸、引脚的间距、引脚的编号、边框的大小和方向表示等。 O24m;oHM
e-~N"
(2)极性元器件(电解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正负极或引脚编号应该在PCB元器件库中和PCB板上标出。 \|n-
O=}=2
fPU`/6
(3)PCB库中元器件的引脚编号和原理图元器件的引脚编号应当一致,例如在前面章节中介绍了二极管PCB库元器件中的引脚编号和原理图库中引脚编号不一致的问题。 ]v?@g:iE
W= ig.-
(4)需要使用散热片的元器件在绘制元器件封装时应当将散热片尺寸考虑在内,可以将元器件和散热片一并绘制成为整体封装的形式。 4M^=nae
;^+\K-O]c
(5)元器件的引脚和焊盘的内径要匹配,焊盘的内径要略大于元器件的引脚尺寸,以便安装 87=&^.~`
%J#YM'g
。 evenq$
H
Ii6<b6-
2.PCB元件布局的要求 A4Ru g\p]
84$nT>c
(1)元器件布置均匀,同一功能模块的元器件应该尽量靠近布置。 8<5]\X
zy?.u.4L
(2)使用同一类型电源和地网络的元器件尽量布置在一起,有利于通过内电层完成相互之间的电气连接。 t9nqu!
);
Gq+z /Be
(3)接口元器件应该靠边放置,并用字符串注明接口类型,接线引出的方向通常应该离开电路板。 9Q.rMs>qj
]"r&]qx7
(4)电源变换元器件(如变压器、DC/DC变换器、三端稳压管等)应该留有足够的散热空间。 iM AfJ-oN
8G9s<N}5&u
(5)元器件的引脚或参考点应放置在格点上,有利于布线和美观。 rr+|Zt
Y
-]L6=
(6)滤波电容可以放置在芯片的背面,靠近芯片的电源和地引脚。 lyIl-!|
;}7Rjl#
(7)元器件的第一引脚或者标识方向的标志应该在PCB上标明,不能被元器件覆盖。 !_"@^?,q
+GG9^:<yr
(8)元器件的标号应该紧靠元器件边框,大小统一,方向整齐,不与焊盘和过孔重叠,不能放置在元器件安装后被覆盖的区域。 0bz'&
RdWRWxTn8+
3.PCB布线要求
lAi6sPG)0
s2teym,uG
(1)不同电压等级电源应该隔离,电源走线不应交叉。 5)FJ
:1-
.}&`TU
(2)走线采用45°拐角或圆弧拐角,不允许有尖角形式的拐角。 ,X#2\r<|
RzBF~2 >i
(3)PCB走线直接连接到焊盘的中心,与焊盘连接的导线宽度不允许超过焊盘外径的大小。 l%[EXZ
B$-R-S6
(4)高频信号线的线宽不小于20mil,外部用地线环绕,与其他地线隔离。 o4j[p3$
6;u$&&c(
(5)干扰源(DC/DC变换器、晶振、变压器等)底部不要布线,以免干扰。 oz AS[B6
J!0DR4=Xi
(6)尽可能加粗电源线和地线,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电源线的宽度不小于50mil。 :e]a$
-}=i 04^
(7)低电压、低电流信号线宽9~30mil,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加粗。 V"*O=h
hn^<;av=
(8)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应该大于10mil,电源线之间间距应该大于20mil。 0*rQ3Z
K
AC6Snu1
(9)大电流信号线线宽应该大于40mil,间距应该大于30mil。 T,]7ICF#
*+-}P|S:
(10)过孔最小尺寸优选外径40mil,内径28mil。在顶层和底层之间用导线连接时,优选焊盘。 v5By :z
y=`2\L" O
(11)不允许在内电层上布置信号线。 MOsl_^c
KMU4n-s"o
(12)内电层不同区域之间的间隔宽度不小于40mil。 y$@ZN~8
twP,c
yR
(13)在绘制边界时,尽量不要让边界线通过所要连接到的区域的焊盘。 &$]v
h
Bm"KOr$}-
(14)在顶层和底层铺设敷铜,建议设置线宽值大于网格宽度,完全覆盖空余空间,且不留有死铜,同时与其他线路保持30mil(0.762mm)以上间距(可以在敷铜前设置安全间距,敷铜完毕后改回原有安全间距值)。 <(-3_s6-
U}MXT<6
(15)在布线完毕后对焊盘作泪滴处理。 3E>frR\!I
O+?<h{"
(16)金属壳器件和模块外部接地。 fcNL$U&-,i
6`v7c!7
(17)放置安装用和焊接用焊盘。 gF[z fDm
<5NF;
(18)DRC检查无误。 WAn~+=Ax
"FTfk
4.PCB分层的要求 \hhmVt@@
sFQ^2PwbS
(1)电源平面应该靠近地平面,与地平面有紧密耦合,并且安排在地平面之下。 c05 %iv
<
V\I~;
(2)信号层应该与内电层相邻,不应直接与其他信号层相邻。 xA9:*>+>
(iR
ide
(3)将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隔离。如果条件允许,将模拟信号线和数字信号线分层布置,并采用屏蔽措施;如果需要在同一信号层布置,则需要采用隔离带、地线条的方式减小干扰;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电源和地应该相互隔离,不能混用。 cIp
D~0\
v@wb"jdFi$
(4)高频电路对外干扰较大,最好单独安排,使用上下都有内电层直接相邻的中间信号层来传输,以便利用内电层的铜膜减少对外干扰。 V^\8BVw
C-Ht(x |
11.6本章小结 kiRa+w:
8
O 67
本章主要介绍了多层电路板的设计步骤,包括多层板层数的选择、层叠结构的选择;多层板布局布线与普通双层板布局布线的相同和不同;多层板特有的中间层的创建和设置,以及内电层设计。根据本章所罗列的步骤,读者已经能够完成多层PCB的初步设计工作。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介绍PCB的电磁兼容和信号完整性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完成PCB设计。 Bf$_XG3
P1NJ^rX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