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594阅读
  • 0回复

[社会生活][转]食品添加剂无罪 非法添加才有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ino
 

发帖
222
世科币
522
威望
267
贡献值
341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4
— 本帖被 admin 从 世科茶馆 移动到本区(2012-12-06) —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让食品添加剂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其实有点冤枉。仔细盘点近年来的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就会发现,罪魁祸首是食品非法添加,而非食品添加剂本身出了问题
     被误读的食品添加剂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规范地说,为改善食品品质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就叫食品添加剂。
    中国允许的种类有2300多种,涵盖了23个功能类别。食品添加剂大部分中天然来源,有一小部分是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要求有工艺的必要性,这是食品安全法中特别强调的,就是说有添加工艺必要才能加,没有必要就不能加,哪怕是无毒无害的。
    仔细盘点下近年来的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就会发现,罪魁祸首是食品非法添加,而非食品添加剂本身出了问题。比如有些红心鸭蛋中使用了苏丹红,但苏丹红绝不是食品添加剂,却被人非法使用在食品中了,是一部分人为牟取暴利的犯罪行为。三聚氰胺,有人用它冒充蛋白质,这本身也是个犯罪行为;瘦肉精,压根儿就不是食品添加剂,也不是饲料添加剂,根据法规根本就不能加的。从台湾最近引发的塑化剂事件来看,工业级的塑化剂可以用在塑料中,但添加到食品肯定是非法的,所以塑化剂本身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一直以来食品添加剂都被公众误读了,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替罪羊,以至于消费者很恐慌。

     食品添加剂都通过毒理学评价
    为什么要替食品添加剂正名?因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存在,如果对食品添加剂无谓恐,将导致公众将选择所谓的“天然”食品,而这带来的安全隐患将更大。
    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原则上是一致的,评价一个物质的毒性有多少,可以用一个重要的毒理学指标ADI值来衡量,就是每天每千克体重允许摄入的毫克数。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通过毒理学评价,经过科学认定是安全的。毒理学试验中用小鼠做试验,测量它们所能承受的量,之后扩大十倍;为了更安全,且考虑到个体上的差异,再扩大十倍,所以是100倍的系数。
    但是在管理上有区别。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实施政府许可制度。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需要经过安全性评估、技术必要性评估,经卫生部门批准才能列入允许使用的名单。而在国外,加助剂、营养强化剂和食用香料一般不按照政府许可的方式管理,而是经过行业协会规范,企业自律的方式进行的。
    中国政府这方面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过氧化苯甲酰为例,理论上说,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安全的。但是中国有关部门说,老百姓已经不需要吃这么白的面粉,所以卫生部就禁止了,不能用了。中国政府是根据工艺上没有必要性而禁止使用这个食品添加剂的,而非基于其安全性。

     风险控制要在可接受范围内
    中国在食品安全上下了很多功夫,卫生部制定标准、发布信息;质监总局对生产进行监督,实施生产许可制度;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都加入了管理,另外还有工信部、商务部,都参与管理,确实是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
    这在国际上看都是很严格的,从机构管理、程序、政府审批、标准制定、审批及规定企业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消费者监督等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规定。但我们还是发现, 这么严格的标准和管理,对食品非法添加事件还是力不从心。其实,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不是完全消除危害,而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也就是说,风险危害是一直存在的,关键是可控。
    风险评估是基于科学,风险管理是政府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出台政策。风险交流非常重要,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出现在信息交流上面,在交流上出现了恐慌。交流没有做好,科学家和消费者之间就会出现真空,个人的恐惧会被放大,特别是食品安全。
    我们的非法添加问题之所以更严重,在于监管很难真正落实到食品企业。中国有近50万家食品加工厂,其中80%左右的工厂都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都很难达到标准。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都是中国最基层的食品生产环节出了问题,这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摘自2011年8月4日《中国食品报》 作者:李永敬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